别名 :刺儿菜、刺菜、曲曲菜、青青菜、荠荠菜、刺角菜、白鸡角刺、小鸡角刺、小牛扎口、野红、花猫蓟、青刺蓟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6至10克(鲜者30至60克);或捣汁饮。外用:捣敷。
别名 :甘菊花、白菊花、黄甘菊、药菊、白茶菊、茶菊、怀菊花、滁菊、毫菊、杭菊、贡菊
知识介绍
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,头状花序直径2.5至20厘米,大小不一,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
别名 :南五加皮、刺五加、北五加皮、刺五甲加皮、五夹皮、川加皮、酒加皮、酒五加皮、炒五加皮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6至12克;浸酒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或为末敷。
知
别名 :天冬、明天冬、天冬草、倪铃、丝冬、赶条蛇、多仔婆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6-15克;或熬膏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或捣烂绞汁涂。
知识介绍
为百合科植物
别名 :白檀、白檀木、LIGNUM SANTALI ALBI
使用提示 :2~5g
知识介绍
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albumL.的心材。材呈圆柱形或稍扁,长50
别名 :猪鬃松叶、松毛、山松须、松叶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3~5钱(鲜叶1~2两)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患处。
知识介绍
松针为松科松属植物中的西伯利亚红松、黑松、油松
别名 :水浮莲、凤眼兰、大水萍、凤眼莲、洋水仙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0.5~1两,外用:捣敷。
知识介绍
本品为雨久花科植物凤眼蓝的全草或根,浮水植物或生于泥沼中。叶直
别名 :遗香、脐香、心结香、当门子、生香、麝脐香、四味臭、元寸香、臭子、腊子、香脐子
使用提示 :内服:入丸、散,0.03至0.1克,不入汤剂。外用:适量,研末掺、调敷或入膏药中敷贴。
别名 :桑条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15至30克;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知识介绍
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。春末夏初采收,去叶,晒干,或趁鲜切片,晒干。桑枝呈长圆柱形,少
别名 :卢橘、巴叶、芦桔叶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9至15克(鲜品15至30克);或熬膏;或入丸、散。
知识介绍
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。全年均可采收,晒至七、八成干
别名 :爆格蚤、冬青子、女贞实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6至15克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熬膏点眼。效力和缓宜少量久服。
知识介绍
本品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。冬季果实
别名 :云木香、蜜香、青木香、南木香、广木香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3至10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掺;调敷药;或熬膏涂。
知识介绍
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的根。云木
别名 :白背木耳、白背杨、水捻子、白布荆、蔓荆实、荆子、蔓青子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6至9克;或浸酒,或入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汤外洗。
知识介绍
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
别名 :蒴藿、陆英、接骨草、马鞭、龙芽草、凤颈草、紫顶龙芽、铁马鞭、狗牙草、白马鞭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15至30克(鲜品加倍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搞敷或煎水洗。
知识介
别名 :红花草、野茶、泽漆麻、红麻、红柳子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6至10克;或泡茶。
知识介绍
本品为夹竹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罗布麻的叶。夏季采收,除去杂质,干燥。
别名 :蜂肠、马蜂窝、革蜂窝、蜂房、紫金沙、蜂巢、野蜂窝、黄蜂窝、百穿之巢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6至10克;研末,2至5克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,研末掺或调敷。
知识介绍
别名 :荷花、芙蕖、水芝、芙蓉、水华、玉环
使用提示 :内服:研末,1至1.5克;煎汤,6至9克。外用:适量,鲜者贴敷。
知识介绍
荷花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花蕾。莲为多年水生草
别名 :野槐、好汉枝、苦骨、地骨、地槐、山槐子、地参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5至10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;或研末撒;或浸酒搽。
知识介绍
苦参为豆科植物苦
别名 :黑兜虫、瓜黑蝽、屁板虫、蜣螂虫、打屁虫、屁巴虫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3~9g,或入丸、散。
知识介绍
本品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,长1.6~2cm,宽约1cm。表面
别名 :坝齿花、金鹊花、黄雀花、阳雀花、猪蹄花、斧头花、甲鱼嘴花、阳鹊花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1~5钱;或研末。
知识介绍
金雀花为豆科植物锦鸡儿的花。锦鸡儿为小灌木,
别名 :黄头草、黄仔强、大黄草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15至30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知识介绍
鸡骨草为豆科植物广东相思子的全草。广东相思子为攀援灌木,
别名 :小红参
使用提示 :煎服气 3克至10克,大剂量可用30克。研末调服1克至3克。
知识介绍
红参是人参经蒸制加工而成。红参是人参的熟用品,其加工方法是经过浸润、清洗
别名 :夜合花、乌绒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5至9克;或入丸、散。
知识介绍
合欢花为豆科植物合欢的花序或花蕾。合欢落叶乔木,生于山坡,亦有栽培。分布于东北、华东、中南及
别名 :Colla Carapacis et Plastri Testudinis、龟版胶、龟版膏
使用提示 :5~15g
知识介绍
为四方形的扁块,长约2.6cm,宽约2
别名 :疳积草
使用提示 :常用量5~15克。
知识介绍
独脚金为玄参科植物独脚金的干燥全草。独脚金为一年生根部寄生草本,高6~15厘米,全株被短硬毛;茎单生或有时于基部分
别名 :黄瓜香、玉札、山枣子、酸赭、白地榆、鼠尾地榆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6至15克;鲜品绞汁,30至90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,或捣汁涂,或研末撒。
知识介绍
别名 :秧草、水灯心、野席草、龙须草、灯草、水葱、赤须、灯心、碧玉草、铁灯心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1至3克(鲜草15至30克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煅存性研末撒,或用鲜品捣敷,扎把
别名 :郄蝉草、赤参、木羊乳、逐马、奔马草、山参、紫凡参、红根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9至15克(大剂量30克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熬膏涂敷或煎水洗。
知识介绍
丹
别名 :狗牙半支、石指甲、半枝莲、养鸡草、狗牙齿、瓜子草、山护花、鼠牙半支、狗牙草、佛指甲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15至30克(鲜品50至100克);或鲜品捣汁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,汁
别名 :云连、雅连、川连、味连、鸡爪连、王连、支连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1.5~3克;研末,每次0.3至0.6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或煎水洗,熬膏涂,浸汁用。
黄
别名 :黄常山、鸡骨常山、鸡骨风、风骨木、白常山、大金刀、互草、恒山、翻胃木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5至10克;或入丸、散。
知识介绍
常山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根。常山灌
别名 :破故纸、和兰苋、胡韭子、婆固脂、补骨鸱、黑故子、胡故子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5至12克(大剂量30克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酒浸涂。
知识介绍
补骨脂为豆科
别名 :细米草、急解索、半边花、长虫草[河南]、蛇利草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15至30克;或捣汁服。外用:适量,捣敷,或捣汁涂。
知识介绍
半边莲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带
别名 :地花椒、山椒、山胡椒、地椒、麝香草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3~4钱;研末或浸酒。外用:研末撒或煎水洗。
知识介绍
百里香为唇形科植物百里香的全草。百里香茎匍匐状,
别名 :山蓟、山精、乞力伽、吃力伽、冬白术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6至15克;或熬膏;或入丸、散。
知识介绍
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。白术多年生草本,生于山坡、林缘及灌
别名 :甘根、连及草、臼根、白给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5至12克;研末,每次1.5至3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涂。
知识介绍
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。白
使用提示 :煎服:3克至10克,大剂量可用30克。研末调服1克至3克
知识介绍
白参是人工培植的,药用价值低于野山参。长10到达20厘米,表面黄白色,体形略同野山参,但多为顺直体,
别名 :粘金强子、母猪油、珠草、棉苍狼、黄猪母、火莶、大叶草、虎膏、狗膏、猪膏草、皱面地葱花、粘糊菜
使用提示 :内服:煎汤,9至12克(大剂量30至60克),捣汁或入丸、散;外用:适量,
又名怀菊花、节华、日精、女节、女华、周盈、傅延年、甘菊、真菊、金精、金蕊、馒头菊、甜菊花。
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。菊是多年生草本,为栽培品种,头状花序多变化,形色各异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别名 :木犀花
介绍
桂花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。木犀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7米,树皮灰白色。叶对生,革质,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3~8厘米,先端尖或渐尖,基